新春佳节了即将到来
作为中华民族
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,
春节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,
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
经历无数次的变迁、演化,
活动日益丰富。
不少春节习俗
也得以传承、保留下来!
今天,小编就带大家走进宋朝,
体验宋朝百姓过年的各种“玩法”,
还有那些满满的“仪式感”......
我们对于宋朝春节最早的印象,可能就是王安石的那一首《元日》了:"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"该诗生动地描写出了宋朝百姓在春节辞旧迎新的欢快场面。诗中提到的"桃符",就是用桃树枝干雕刻成的两个小楔子。宋朝继承前人习俗,进入腊月以后,会将门神刻到桃板并立至门上,祈福驱邪。
腊月二十四是宋朝历法上的“交年节”,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小年。“交年”代表着新旧岁交替,家家户户都会在灶台上摆放“灶王爷”神位和各种祭品,祈求年年衣食无忧。宋朝诗人范成大在他的作品《祭灶诗》中就写道:“古传腊月二十四,灶君朝天欲言事....送君醉饱登天门,杓长杓短勿复云,乞取利市归来分。”
宋朝的除夕夜虽不像当今有“看春晚”、“集五福”、“抢红包”等多种形式,但古人们显然更看重家人的团聚与陪伴,“守岁”便是最重要的一种习俗。“守岁”即“守夜”,在民间寻常百姓家中,除夕之夜,家人欢宴共饮,通宵达旦迎接新年的到来。宋朝时期的“守岁”被称为“分岁”,民间有“守冬爷长命,守岁娘长命”的说法,意思是说孝顺的儿女们常常为了给父母亲添福添寿而通宵守岁。
此外,宋朝的“守岁”有着一项独特的习俗,即要在这一晚将房间里的蜡烛点燃并要彻夜长明,这一习俗被人们称之为“守岁烛”、“照年”等,长夜漫漫,蜡烛彻夜长明则寓意着人们的生命也会长命百岁,寓意祥瑞。苏东坡曾撰写《守岁》曰:“儿童强不睡,相守夜喧哗。晨鸡且勿唱,更鼓畏添挝。坐久灯烬落,起看北斗斜。”将除夕夜“守岁”的家中景象描绘的十分形象,也反映出“守岁”习俗在当时已经十分普遍。

(图片来自网络)
在食俗上,盛行于南北朝时期的“角子”沿袭至宋朝依然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食物,这种形如偃月的食物在宋朝常成为人们用以寄托美好愿望的吉祥物。此外,百姓还会把新鲜蔬菜做成春卷,谓之咬春,以图来年风调雨顺,丰衣足食。
除了食物,还少不了美酒。“年年最后饮屠苏,不觉年来七十余”苏辙的一首《除日》为我们介绍了当时另一盛行的过年习俗——饮屠苏酒。屠苏酒是汉之后兴起的、过年时饮用的一种用药物浸泡的酒,其配方为屠苏、大黄、白术、桂枝、花椒等中药,百姓相信在饮用此酒后能驱赶瘟疫,强身健体。

(图片来自网络)
“爆竹声中一岁除”,新春佳节,少不了的就是放爆竹的习俗。随着宋代节日活动的世俗化、娱乐化,燃放烟花爆竹象征热闹与喜庆。宋朝的除夕夜到正月初一,爆竹之声通宵不绝。“士庶之家,围炉团坐,达旦不寐,谓之守岁。爆竹鼓吹之声,喧阗彻夜”。孟元老所著的《东京梦华录》,就记载了百姓竞相燃放爆竹的热闹场景。

(图片来自网络)
宋朝称正月初一为“元日”,这是古代新年的第一天。在三更过后、五更来临之时,百姓便开始了互相拜年的活动。宋朝百姓上门拜年不仅要备礼,且非常讲究礼节。一般而言,过年多为地位低者向尊贵者、年小的向年长的拜年,且要求行大礼进行六次跪拜。在拜完年后,宋朝百姓还会去郊游踏青,晚上可以去观赏灯会,亦或者去瓦舍看一下各种艺人的精彩表演。


(图片来自网络)
相信看到这里,你是否也会觉得宋朝百姓过年氛围感十足!虽处不同时代,但过节习俗承续的都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,还有人们的智慧与美好期盼。
各位看官,
宋朝百姓过年的各种“玩法”
就介绍到这里了!
看完后,是不是也相当憧憬
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呢?
这个春节假期
走进肇庆市包公文化博物馆
里过大年!
和精彩活动打个招“虎”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