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,“新冠疫情”一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,疫情防控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。其实,从古至今,中华大地上曾多次遭遇过 “大疫”的侵袭。但在疫情面前,国人同心协力,战胜了一场又一场的挑战。现在,让我们回到北宋仁宗年间,去追溯包公在端州为民治疫的功绩。
宋仁宗康定元年(1040年),包公官升殿中丞,知端州军州事,从渔米之乡的扬州天长县来到岭南边远的端州。古端州地处岭南,地属广南东路,据《隋书·经籍志》记载:“岭南二十余郡,地势低湿,暑热,湿气交蒸,疫疠为害,向被称为瘴疠之区。”意思就是说,上古岭南几乎全为森林覆盖,湿气环境中的茂密山林是孕育毒虫病邪的渊薮,晴雨骤变、寒温不时,极易导致瘴疠盛行。

岭南地形图
同时,端州濒临西江,春夏两季洪涝频繁。洪水过后,七星岩周围的大片土地积水排不出去,变成不能耕种的荒塘沼泽。北岭山山高林密,树林间郁湿之气蒸腾,荒塘沼泽的死水腐草也散发出污浊的气体,两种浊气迷漫不散,成为“山林瘴气”。“山林瘴气”聚集,容易发生“瘴疫”。据明万历《肇庆府志》记载,宋代端州百姓经常出现“春瘴”疫情,整个端州变成了一个疫区,疾病流行。

山林瘴气
(图源自网络)
老百姓一旦接触了瘴气便会昏晕无力,上吐下泻。而且这种疾病还带有传染性,在人与人之间相互感染,十分可怕。当时,岭南医药落后,医治不好瘴疫,百姓只好相信巫觋,巫觋挟邪术横行,杀人祀鬼,百姓痛苦不堪。
面对疫情,包公一方面联同当地老医师,配制草药方,发放给民众饮服;不过草药配方只能缓解一时之急,并不能杜绝疫情。为了彻底根治瘴疫,包公四处走访排查,发现西江洪水泛滥时,常有疫情发生。
经调查,包公发现端州百姓常年饮用不干净的西江水,是疫情复发的主要原因。只有改变饮水习惯,让百姓喝上干净的水才能解决瘴疫传播的问题。

包公查访疫情
找出原因后,包公在署衙后院试验开挖第一口井,利用井水代替河水。自饮用井水后,署衙人员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。随后,包公在端州城内外选取了六个密集的地方,张贴宣传告示,带领端州的百姓开挖水井,让民众可以饮用更加方便、卫生的井水,改变了百姓的饮水习惯。居民饮用干净卫生的井水后,瘴疫不再蔓延,再加上草药配方的医治,染病的民众也都逐渐康复了。端州百姓感激包公,把这七口井称为“包公井”。
可以说,“包公井”记录着包拯治政为民的功绩。在历朝历代史籍方志、见闻札记中屡次提及:其中,元末明初郡人董源《义井记》有云:“病民之汲于江,作七井以便其用”。清代康熙《肇庆府志》也记载:“有包公井,在府厅之东,宋康定间,郡守包拯所凿,其水清冽至今,城中多汲用之,人以比公清操云。井有七,一在府治内;在府治西岳庙旁则第二井也;在县学前街南,俗称义井,则第三井也;其四在分司巷口;其五在广济仓右;其六在北门之左;其七在主帅堂前。”

包公七井分布图
时至今日,包公井仅存两口:其中,端州城西的龙顶岗西麓三联巷的“包公井”被列为广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,它记载着近千年的历史沧桑和后代百姓“吃水不忘挖井人”的深深感激之情。此外,另一口“包公井”位于城区米仓巷内,而其它五口井已先后被填没。

三联巷包公井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

米仓巷包公井被列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
包公治疫的故事
就介绍到这里了!
这个春节假期
肇庆市包公文化博物馆
将举办
我们的节日•春节
“包公送福迎新春”系列活动
邀请您们来过大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