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到顶部

资讯速递

包公文化特辑|包公系列故事之包公与欧阳修
2021-04-26 16:49:15   来源:    点击:

包公辅佐的宋仁宗皇帝性格宽仁,以广开言路、乐于纳谏著称;其在位的四十二年间(1022-1063年)里,可谓名臣辈出,人才鼎盛。在明初评选的“唐宋八大家”中,就有六位(欧阳修、苏洵、苏轼、苏辙、王安石、曾巩)出现在宋仁宗时期。其中有一位,与包公发生过一场风波,他就是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文学家欧阳修。 

说起欧阳修,或许你会想起曾经令你背到头疼的《醉翁亭记》——“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”,多么的诗情画意,别具清丽格调。包公与欧阳修都是忠君爱国、守孝重义、刚直敢言之人,但两人性格情趣各异:包公本性内敛,以清心治本、直道处世为做人准则,生活俭约宁静;欧阳修是文学家,喜欢诗酒交游,性格爽朗外向。在宋仁宗朝共事期间,有两件事将两人联系在一起: 

嘉祐元年(1056年),黄淮一带大雨成灾,百姓流离失所,社会动荡不安。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上《再论水灾状》奏章,认为“水灾至大,天谴至深”,这是无能官员太多,应选派贤才为国分忧。欧阳修开列了一份四人推荐名单,里面第一位就是因举官不当被贬在池州的包公。包公当时因保举官员不当受降职降级的处分,出知池州,欧阳修主动向皇帝提建议,称赞包拯的政绩和人格,请求把包公调到京城来,给予重用。最终,仁宗皇帝接纳了欧阳修的建议,包公被提升知江宁府,很快又调权知开封府。在开封府任职一年多,包公明察秋毫、铁面无私,把权贵众多、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。

嘉祐四年(1059年),时任御史中丞的包公,先后弹劾了两位财政大臣——三司使张方平和宋祁。据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记载,包公先是弹劾三司使张方平利用职权“乘势贱买所监富民邸舍”,随后张方平落职,宋祁接任。不久,包公又弹劾宋祁“在蜀宴饮过度”,同时他的哥哥宋痒在朝中任副宰相,宋祁不宜担任该职位。宋仁宗经过多番考虑和选择后,遂命包公接任三司使。 

此举引发欧阳修上《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》奏章:“伏见陛下近除前御史中丞包拯为三司使,命下之日,中外喧然,以谓朝廷贪拯之材,而不为拯惜名节。拯性好刚,天姿峭直,少有孝行,闻于乡里,晚有直节。伏望陛下别选材臣为三司使,而处拯他职,置之京师,使拯得避嫌疑之迹,以解天下之惑,而全拯之名节,不胜幸甚。”欧阳修在这篇奏章里,直接指出朝廷任命包公接手三司使并不恰当,不利于包公避嫌。他肯定了包公“刚”、“直”、“孝”的品格,但包公作为御史中丞将两任三司使(张方平和宋祁)都告倒了,自己却亲自接任,以后恐怕奸佞小人会借此大做文章,朝廷可以让包公担任别的职位,从而避免天下疑惑,进而保全包公名节。

性格刚直的包公未与欧阳修作任何争辩,冷静地思虑再三后,接受了欧阳修的建议,婉拒了宋仁宗的任命。

那么仁宗皇帝为什么会任命包公为三司使呢?两任三司使卸任后,宋仁宗需要找个恰当的人来担此重任。从包公的经历来看,他真是个不错的人选。首先,包公为官清廉,正直无私。三司使拥有财政大权,包拯担任该职位至少可以保证国家每一笔钱运用合理,最大限度避免贪腐。其次,包公此前曾当过三司判官和三司副使数年,虽都是副职,但对三司使的工作职责和部门运作都了如指掌。所以仁宗皇帝任命包公为三司使,是经过慎重考虑的,只是他疏忽了奸佞小人会因此而生事。虽说前有欧阳修上书,后有包公婉拒出任,但仁宗皇帝并不接受。最后,包公向仁宗皇帝提出自己暂任三司使,待三司使有更合适的人选,再退位让贤。 

古往今来,看待事物都必须要实事求是,不搞片面性、一刀切。欧阳修做到了以理来衡量是非,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。在包公失意的时候,欧阳修推荐他、表扬他;在包公得意的时候,又实事求是地规劝他,给他最好的建议。而包公也细心、冷静地分析权衡利弊,始终保持“清心”、“直道”的本色,在出任三司使后,关怀民生、锐意改革,展现出经济领域的才干。《宋史·包拯传》记载:“其在三司,凡诸管库供上物,旧皆科率外郡,积以困民。拯特为置场和市,民得无扰。”包公将原来官府向民间定额征购的物资,改为开设市场,按市场价格直接购买民间货物。此外还施行薄赋敛、宽力役、救饥馑、免折变、改盐法、改茶法等一系列举措,两年后因经济工作成效显著,被提拔为枢密副使。

包公与欧阳修引人入胜的事件,是一个美丽的故事。“实事求是”是一种光明磊落、胸怀坦荡、诚实正直的良好品德,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与深思。
 

参考资料:

辽宁日报《万民敬仰的包拯》

网络《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》

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