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公因其刚正不阿、铁面无私的性格,得到百姓的赞誉;在老百姓心中,他是为民请命、不畏权贵的包青天。同时,他以身作则、严以持家,要求后代子孙要严于律己、洁身自好,绝不能贪赃枉法,否则最终会祸及自身。可以说,包公是我国历史上清廉官员的典范代表。
那包公有没有一些惺惺相惜、志同道合的知己好友呢?今天,就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吧!
包公是在天圣五年(1027年)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的。“天圣五年”真的是要着重说一下,这一年高中的不仅有万民敬仰的包公,还有参与“范仲淹变法”的核心成员韩琦、参知政事吴奎、以及“历经四朝”的宰执文彦博,有点类似于“北影96级明星班”。其中,朝堂常青树文彦博更是与包公互相视为知己。
包公与文彦博虽是同榜高中,但其官场仕途则截然不同。包公在高中后获得入仕资格,授大理评事、知建昌县(今江西永修)。但因父母年事已高,包公毅然辞不赴任,居乡奉养双亲。直到景祐四年(1037年),包公才赴京授职,任大理寺丞、知天长县(今安徽天长)。此时距离包拯高中已经过去十年之久,同期的文彦博的仕途稳步上升,已任监察御史、殿中侍御史。守孝十年虽然耽误了包公的仕途,但就包公而言,父母高堂远比一官半职要重要得多。忠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要旨,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,包公毅然选择弃官尽孝,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事情,可谓震惊朝野。可以说,包公诠释了中华民族力尽孝道的传统美德,这段孝行佳话永远值得被后人铭记赞颂。
而文彦博自幼聪明过人,在走上仕途后,为人为官同样正直无私、刚正不阿。康定元年(1040年),时任监察御史的文彦博曾审理了一件大案。那一年,西夏进攻延州(今陕西延安),北宋名将刘平率军与敌在三川口激战,监军黄德和临阵脱逃,致使宋军溃败,刘平身负重伤,力尽被擒。事后,黄德和为了逃脱罪责,以重金收买刘平的部属,诬陷刘平投降敌人,刘平一族200多人遭到逮捕。文彦博奉诏查勘此案,经过一番仔细调查,很快查清了事实真相——“德和退怯当诛,刘平力战而没,宜加恤其子孙”。黄德和在朝中党羽众多,眼见事情将要败露,他连忙四处张罗,居然说动朝廷指派其他御史来代替文彦博。文彦博拒不交出案件的审理权,他对接任者说:“朝廷是担心我无法做成判决,才派你来代替。现在我已经做成判决,如果有任何差误,我愿意承担一切责任。”最终,在文彦博的努力下,黄德和被腰斩,刘平得以平冤昭雪。
北宋时代文学艺术盛行,文人间通常会以作品结交;包公进士出身,文学水平并不差,不过他并无醉心于文学,一心为国“洒热血”,一生坚持“清心治本、直道处世”,为官清正、执法严明,官吏不敢欺,权贵不敢伸手。而文彦博同样为国鞠躬尽瘁,《宋史》评曰道:“公忠直亮,临事果断,皆有大臣之风。”一个“大”字,既是对他一生成就的概括,更是对他胸襟与修为的最好褒奖。
正是两人志趣相投,才会结下深厚的情谊。包公曾给文彦博写过一首诗,引用东晋爱国将领刘琨《枕戈待旦》之语,向好友表达自己热心报国的情怀。而文彦博著的《潞公集》里,也有《寄友人包兼济拯》律诗一首:
寄友人包兼济拯
缔交何止号如龙,发箧畴年绛帐同,
方领聚游多雅致,幅巾佳论有清风。
名高阙里二三子,学继台城百六公,
别后愈知昆气大,可能持久在江东。
用“兼济”形容包公,可见文彦博对包公为人为官的敬佩、仰慕之情。他认为像包公这样有才干、胸怀大志的人,是绝对可以一展抱负的。
包文两家情谊深远,最终发展到儿女亲家。包公病故后,作为知己好友的文彦博承担起了照顾包公家属的责任。元祐三年(1088年),年逾八旬、第四次为相的文彦博给当时的皇帝宋哲宗写了封推荐信,这就是后来收在《文潞公集》里的《举包绶》一文。包绶是包公的次子,包公病故时,他才5岁。长大后,他一直没有得到重用。文彦博在文中说道:“包绶‘能世其家,恬静自守,不苟求进’,希望朝廷予以考虑。”哲宗收到上书,授与了包绶濠州(今安徽凤阳)团练判官的职位。可见,文彦博十分欣赏包绶,最后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包绶。包绶墓志铭和包绶妻子文氏的墓志铭都记载了这样一段“公娶故相太师潞国公(文彦博)之女文氏”,道出了包绶是文彦博的乘龙快婿。
古人云:“ 千金易得,知己难求。”怎么样的人才可成为知己?有的彼此一见如故;有的志趣相投,有共同的理念。可以说,包公与文彦博均是那种一心为国、嫉恶如仇、不畏权贵、敢于担当的人,使得两人惺惺相惜,互相视为知己。
各位看官,
包公与文彦博的情谊
就介绍到这里了!
下一期,
我们将介绍包公与欧阳修
之间的故事
敬请期待!